9月25日上午,我校2025年第六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(扩大)会议在行政楼第一会议室召开。校领导、党委委员、全体中层领导、党总支书记及直属党支部书记参会。会议由党委书记杨卫东主持。

会上,党委委员、党委宣传部部长李丹花率先领学《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》。她系统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,强调党的作风关乎人心向背与执政根基,“四风” 问题具有顽固性、反复性,必须以“攻坚战 + 持久战”的决心抓常抓长。
教务处处长张阿维领学《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 行动的意见》。她从总体要求、六大重点行动、基础支撑能力三个维度,解读了国家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战略部署。重点梳理“人工智能+科学技术”“人工智能+产业发展”“人工智能+民生福祉” 等领域的具体任务,尤其强调“人工智能+ 教育”中“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”的要求——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,创新智能学伴、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模式,推动育人从“知识传授”向“能力提升”转变。
人事处处长、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闫晓红则以《中国教育报》刊发的《助力西部高校振兴的银发追梦人——几位银龄教师的支教故事》为蓝本,分享了河北大学王永清、孙荣霞夫妇扎根四川西昌学院的支教事迹。
会议最后,院长苏永乐作总结讲话,围绕“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及应对”展开深度探讨。他结合自身一年多来阅读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相关书籍的思考,以及国务院政策要求,从四方面提出学校的应对方向:
在政策行动对接上,他明确国务院“人工智能+”六大重点工作与教育领域的结合点,强调要重点落实“推行新学习方式”“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全流程” 等要求,将政策导向转化为学校的具体改革举措。
在教育挑战研判上,他指出产业数字化浪潮下,传统“单科教育、专业划分过细”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智能化需求,高校必须主动打破学科壁垒,顺应“跨界融合”的发展趋势。
在人才培养变革上,他提出两大核心转变:一是培养目标从“知识传授”转向“能力塑造”,构建“知识+能力+素质”三位一体培养体系;二是育人理念从 “重学科规划” 转向“重综合实践能力训练”,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。同时,课程建设需新增人文素养类课程,对现有课程进行智能化赋能,师资队伍建设则要强化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,提升教师运用人工智能开展教学的能力。
在学校管理优化上,他强调组织架构需向“新兴学科专业交叉融合”调整,专业设置要“有智慧地兴办新专业、有勇气地撤销旧专业”,提前布局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专业集群。
此外,苏永乐在谈及 “一站式” 学生社区建设工作时强调,需进一步明确以党建引领学生教育为核心导向。具体而言,要充分发挥学业导师的关键作用,使其不仅聚焦课程答疑、扫清学生学业障碍,更要深度参与学生专业规划,为成长路径提供精准指引;同时,需紧密衔接学科竞赛培养模式,以高水平竞赛为抓手,激发学生创新潜力与专业实践能力。最终,通过各环节的协同联动,构建起“党建引领—学业导师护航—竞赛赋能—实践落地”的完整育人闭环,切实推动“知行合一” 教育理念从理论走向实践,助力学生全面发展。
针对后续工作推进,苏永乐明确了重点方向与责任要求,核心围绕多维度协同发力展开:一是聚焦课程建设,研讨优化人文素养相关课程设置,确保适配人才培养需求;二是推进师资建设,通过“统分结合”模式开展培训,兼顾共性成长需求与学科特色诉求;三是打破发展壁垒,探索优化资源配置机制,为跨领域、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创造条件;四是强化协作联动,推动各相关部门主动对接内外资源,凝聚合力,保障各项工作落地见效。
图/文 党委宣传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