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“十五五”规划编制工作部署,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,科学谋划学校未来五年发展蓝图,我校于9月9日-12日召开“十五五”规划二级学院(部)调研会。本次调研会由副院长校锐主持,院长苏永乐,党委副书记、常务副院长侯方勇参加。本次调研会围绕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、师资队伍、科学研究、党建思政、学院治理等重点领域开展规划调研。教务处、人事处、学生处、实验实训教学中心、合作交流中心和规划与科技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,各学院(部)党政领导班子、专业带头人、系主任、教研室主任、教师代表全程参加,共同为学校未来五年发展建言献策。
调研会上,各学院(部)负责人汇报了“十四五”期间在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、师资队伍、科学研究、党建思政、学院治理等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与宝贵经验,深刻剖析了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、高层次专业建设滞后、教学与实践结合紧密度有待加强等问题与突出短板,为学校科学制定“十五五”规划提供了扎实依据。
各学院(部)聚焦国家、地方和产业发展前沿,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。与会老师普遍认为,应当加快推动智能技术与传统专业的创新融合,通过开设智能技术实训课程、推行项目化教学等方式,将前沿技术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着力提升学生的智能技术应用能力,实现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的深度结合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,各学院(部)一致建议,"十五五"期间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,扎实推进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、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、共建实训基地等重点举措,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。这些建议着眼于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,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
各职能部门围绕调研议题,与各学院(部)进行了深入交流,并在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、师资队伍、科学研究、党建思政、学院治理等等方面统一思想,凝聚共识。
苏永乐在“十五五”规划调研会上强调,学校发展须把握五方面重点:一是坚持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使命,提高政治站位,服务建设“新时代高水平应用型大学”目标;二是编制一个好的规划必须做好内外环境分析,明确“我是谁”和“我们要去哪里”,深入研究外部机遇和挑战,分析内部优势和短板,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;三是推动专业结构战略性调整,强化内涵建设,实现资源优化配置;四是深化产教融合,对接“三新经济”需求,突出学生实践与就业竞争力培养;五是主动融入陕西省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,形成“特色发展、错位竞争”的学科专业布局。
侯方勇在规划会议上指出,面对民办教育环境的新变化,学校须重点围绕三个方面推进“十五五”规划:第一,认清形势,转变办学模式。学校应从依赖“人口红利”转向“市场选择”,必须摒弃粗放扩张,以特色、质量和诚信赢得市场认可;第二,要聚焦应用型内涵发展。坚守质量生命线,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,动态优化专业结构,构建呼应产业需求的专业群;第三,强化使命,推动规划编制工作落地。全员应增强危机意识,坚持以学生为中心、成果为导向,推动规划切实转化为发展动能,实现关键突破。
校锐在规划编制会上强调,要紧扣"应用型"办学定位,以服务区域和产业为导向,重点从三方面优化专业结构:第一,深化产教融合,推动校企从项目合作转向战略协同,共建产业学院等平台,将真实场景融入培养全过程,提升学生实践能力;第二,构建双牵引调整机制,以科技发展和陕西需求为驱动,分析重点产业链,绘制学科专业对接图谱,提高专业设置与区域需求的契合度;第三,明确阶梯式发展路径,聚焦陕西支柱产业,集中资源打造优势专业集群,力争在“十五五”期间实现“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”的跨越式发展。
我校“十五五”规划调研坚持“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统一”,计划通过座谈交流、意见征集等形式,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,充分吸纳各方建议,形成强化优势、补齐短板的务实举措,为规划编制筑牢基础。学校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,科学编制既服务国家战略,又深度融入陕西发展,同时彰显办学特色的“十五五”规划。通过高质量规划引领学校发展,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,助力陕西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。
图/文 规划与科技处